“天工”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后再亮新技能,Walker S Lite进入汽车智能工厂实训“打工”,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与公众见面……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突出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有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此次大会的机器人展品涵盖服务、工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最新科技成果众多,参展观众争相体验,手机快门声音不断。那么,本届大会展品中到底有哪些惊喜?接下来,随本报记者从现场发来的图文报道一探究竟吧!
跳舞、鞠躬、打招呼……大会上,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通用母平台“天工”再度引爆关注。今年4月,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凭借出场时6km/h的稳定小跑,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时隔4个月,“天工”再次升级,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不仅动作花样更多,还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加持下,掌握了语音交互抓取能力。
“当人下达语音指令后,具身智能机器人就能基于‘开放词汇目标检测与任意物品分割多模态模型’来完成一套抓和放的动作。目前我们已经打通了具身智能大模型链路,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指令,拆解相关任务并完成这些任务,未来机器人将能帮助人类做更多事情。”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算法专家张强介绍,“我们致力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生态建设,目前已经落地北京亦庄,将通过‘天工’和‘开物’两大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带领行业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宇树科技公司发布了G1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27厘米,体重约35公斤。G1的小跑速度超过2m/s,具备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拥有23至43个关节,关节动力强劲,展现出卓越的灵活性,可执行高难度动作如动态站起、坐下折叠、舞棍等,释放出无限的运动潜力。此外,G1关节运动空间非常大,能做很多人做不到的极限动作,其力控灵巧手能够精准操作物体,如烙铁焊接、徒手开瓶等操作,客户可以结合AI开发学习不断精进技能。宇树科技公司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得益于宇树自主研发和供应链制造优势,G1全球首发价格仅为9.9万元起,使双足人形机器人价格首次下调至10万元以内。
此外,宇树科技公司还展示了全球首款实现原地后空翻的电驱人形机器人H1,身高约180厘米,重约47公斤,具备出色性能。其移动速度创下全尺寸人形世界纪录,每秒可达3.3米,配备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支持复杂动作完成。据宇树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介绍:“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很有可能跑到10m/s以上,让超越博尔特成为可能。目前我们已在汽车工厂成功部署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等工作,拓展其更多应用场景。”
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智能搬运任务中,首先构建周围环境的3D语义地图,以实现复杂环境中的精准导航与避障。现场,Walker S演示了分拣的过程。据悉,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已经先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合作,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入驻多家车厂展开“实训”。在大会上开幕式上,优必选还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并现场展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执行智能质检、智能分拣、智能搬运的任务。
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这是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北京首秀。Optimus的全身控制能力和平衡性得到了全面提升,行走速度提升了30%,无论是轻握脆弱的鸡蛋还是搬运沉重的箱子,都游刃有余。根据计划,特斯拉将从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工厂在明年部署超过1000个人形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
加速进化T1是一款面向开发者打造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1米,体重为29kg。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身材“娇小”的人形机器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做到前向、后向、侧向行走的全向行走和踢球。这款身体轻盈的机器人是一款多功能机器人,可以开发成为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产品,如在工厂、居家等,未来会服务千家万户。
星尘智能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在展会上正式亮相。S1是具备全能操作的具身人形机器人,依托星尘智能自主研发的面向AI(Design for AI)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将“AI智能”与“最强操作”强耦合,可执行一系列高难度、长序列、可泛化任务——让机器人高度“仿人”,与人流畅智能地交互。
Astribot S1拥有具备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实时决策能力,及智能理解和多模态交互执行能力,实现物体、任务和环境级别通用操作泛化。此次博览会,Astribot S1展示了弹扬琴、写书法等技艺,展现出一名优秀“AI机器人助理”在高难度、长序列、可泛化等任务上的潜力。
ICP备案号: 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6369号